在割裂的世界里收集自己的灵魂碎片 | no.07
在割裂的世界里收集自己的灵魂碎片 | no.07
随笔|2022-10-14|最后更新: 2025-10-14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自从上周开始了让电脑长期留守图书馆储存柜的行动,也因此没有了畅快码字的方法。一直想着,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买个主机加上大屏幕安置下来,但就在现在,这个阳光很好的午后,我坐在窗边感受着广州入秋的轻风,突然觉得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时刻了。
 
我经常这么觉得。以至于不舍得戴上耳机,隔绝掉窗外若隐若现的鸟叫声和孩子们的嬉戏。
 

 
二波最近在减少表达,QQ空间里说说频率的下降,使得有学妹跑过来问她是什么情况。她跟我说,这种“打算告诉关注我空间的朋友不想再做更新的打算,竟有了一种告别感。”
 
我说是的,其实挺让人难过的。
 
最近的我已经经历了好几位互联网好友或者是关注者打算或是已经纷纷离开的情况了。当然或许是迫于世俗之言,或是被动失声,也有的是主动放弃在互联网的某一块地方进行公共表达。
 
我难过的点在于,这让我会有一种,渐渐地大家都还是要、不得不是要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里去的感觉。
 
现实中的我相对是一个不怎么会交朋友和维持友谊的人,因此我的许多“弱关系”也寄居在互联网上,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平行世界里有我的自说自话王国,我和一些人因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理念或者仅仅是因为共同尊重着表达而相遇着。
 
这种关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明明不是实体的,但却真的让人像是坐在某个居酒屋或是亲临某一场演唱会一样,有着真切的共振与呐喊。
 
在毛象上看到象友的帖子说,每个社交平台都是自己的魂器,存放着一部分的灵魂。魂器越多,主体就越虚弱,魂器被打碎后自己的那一部分也会随之飘走。但是每一个魂器上都不是完整的自己。
 
我爱极了这个说法。
 
我的主魂器大概是毛象、lofter、网易云和小宇宙。是收集我愤世嫉俗、浪漫幻想、细碎情绪和多元思想的地方。又想了想,存放着的好像都是理想的自己,而现实的那一部分还是寄居在现实中,只是偶尔释放在一些其他的熟人账号空间里。
 
每一个魂器都不是自己,所以也谨记着不要在每一个平台里畏惧表达。偶尔在另一个空间里小小地“苦大仇深”一下,那也依旧是真实的自己了。
 
象友最后说的是,希望最后能把魂器收归一体。因为我更喜欢被认识的自己是完整的自己。
 
收到陌生象友寄来的明信片
收到陌生象友寄来的明信片
 

 
但恰恰是因为这种各个平台的不自在感,偶尔会使得自己感到割裂。甚至是,和不同的朋友聊天,都会觉得情绪与心境的变化。
 
因为处于考研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没办法隔着屏幕进行长时间投入的对话,所以我尽量减少了和朋友们聊天的频率。并且很奇妙地发现,和不同的朋友相处的模式也在悄然转变着。和同样在备考的阿佳保持了偶尔想起来就写一封邮件的联系,和二波或许是截图分享和idea讨论,和麦是随着她的思路随时要跳跃到下一个情绪和话题,和涵是一些资讯共享和进展同步……
 
因为模式的差异,也很好奇朋友们是否觉得和我的相处都是舒服的,也很好奇是不是让每一个朋友都写下对我的印象的话,会是大相径庭天差地别的东西。
 
这种保持着生活交叠“强关系”的社交平台交往,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活中彼此相处的影响,正是因为“我知道你是怎样的人”,或者说“我相信那一部分自己可以被稳稳锝托住”,所以我才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你交流。
 
因此也在想着,如果是那一些能看得见我而我却无法看见对方的人们呢,正如我和我的读者(如果还有的话),因为文字而连接着,会让他们看到怎样一个自己?怎样一个不完整的自己。
 
这些无从得知的答案倒也不会很扰人心境,一旦想到,还是会因为什么而保持着生命中的一种连接,无论是因为什么,都是难能可贵的。有一部分的我们可以发生共鸣,已经是很开心了。
 
因此也时常想要和互联网另一端的你隔空干杯🍻。
 
notion image
 
 

 
前几天在背书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词语,“断连鸿沟”,讲的大概是,在数字化生存的当下,在我们已经真正和各种信息交杂在一起而淹没在媒介使用中的时候,主动地去切断与外部的连接,通过主动退出或是自我规定与网络隔绝的时长和场景,达到一种个体主动性的恢复。
 
所以说断连是有前提条件的,要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技术和网络驯化着,并且要有能够抽身而出的能力和勇气。
 
但无论如何,绝对的断连已经是无法做到的事情,于是我们也只是在部分场域里去进行着这样的“反连接”实践。偶尔怀念起没有手机的年代,也没有各种码、各种打卡,大家只是很简单地打着电话问着你在不在家,再骑一辆摩托车直接到楼下挥挥手。或许偶遇也只是偶遇,仅仅停留在面见的心境里。
 
这种“反xx”的思想似乎很后马克思主义,或许还包含一些后现代的东西。这一套批判性视角对事件和思想的解构与祛魅,确实能让人清醒很多。
 
虽然后劲也大,有精神世界坍塌的风险。
 
但是人文社科真的是会让人让人越学越感受到妙不可言的领域,即使还只是皮毛,也会有一种操控着手术刀解剖社会现实的兴奋感。因为知道要进入的是另一个潜藏暗流的现实里的异世界。
 
也因此,毕业论文大概会朝着“反平台”的研究方向走,探求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言论规则、道德标准的网络平台里,人们是如何自我组织起来构筑一个“理想国”的。
 
上周因为开题报告去找老师请教,指导老师听到我和朋友的选题后表示她也很感兴趣,并且和我们漫谈了一些她目前的研究感想。为什么诸如rss和去中心会被重新从时间中“考古”而出,为什么我们在复古过去的媒介和思想以对抗变幻的世间,我也很想探寻。
 
突然觉得自己何其幸运,毕业选题(虽然批准还没正式下来)和毕业设计(虽然还没开始着手做)都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即使学生时代就到此结束了,也让我能够再最后一次在象牙塔的庇护里真诚地对着权力发问。
 
“人啊,要有勇气去用自己的理性。”课堂上的这句话我能够记很久。
 
notion image
 
 

 
国庆假期独自去姐姐家做客,见到了不满两个月大的我的外甥女。就看着这样一个软软香香打着奶嗝的小生命在我臂弯处蹬着腿,亮晶晶的眼睛四处张望着,咿呀咿呀,就觉得生命的降临依旧是美好的。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希望她可以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女孩。
 
也希望我们都是鲜活的,并且依旧在拓宽自己的探索。
 
下次见。
 

最后是本周的文章和播客推荐:

 
 
脆弱和不安依旧是生命的底色 | no.08自由地做出选择吧。| no.06
Loading...